Monday, July 24, 2006

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

《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》 Milly著 西遊記,2006

關於旅遊書,幾乎不曾單純為了閱讀而去閱讀。〈啊,話一出口馬上想到例外─我會閱讀村上春樹的旅行紀事,而且純粹性地當成作品來享受。不過之前可能也已經提過了,我小小閱讀遊戲中的常規,往往碰上村上春樹就會失靈,真是沒有辦法哪。〉

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結果,是基於個人相當偏執的理由。斯斯有兩種〈或三種?〉,照我直覺性的分類,旅行書也有兩種,一種是工具書,一種則是遊記。

工具類的旅行書,對我而言,純粹是目的性閱讀和行動性閱讀。所謂的「目的性」,就是旅行出發前的種種規劃,以製造理想的行程;而所謂「行動性」,就是旅行中必須隨身攜帶,以因應行程中,諸如找餐廳、找落腳地、甚至點菜、給小費…等各式狀況。換句話說呢,通常是在特定動機下,才會閱讀旅行工具書。〈順帶一提,這類旅行工具書不少,但實際使用後,高下立判,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Lonely Planet大致稱得上是這類書籍中的聖典吧!〉

相對於旅行工具書,遊記類的旅行書,閱讀的頻率更低。一來我偏執地認為,如果沒有要去某個地方旅行,就不用閱讀那個地方的遊記,不然讀了卻沒去,不是白忙一場。話說回來,如果去過某個地方,也不見得會想去閱讀相關的遊記。對我來說,旅行的心得或經驗是個人且私密的,萬一某個章節的內容褻瀆了我回憶中的最愛,那可是很受傷。

另一個影響我閱讀遊記的因素則是寫作者的態度。這當然又是另一番主觀認定,但偶爾在書店中翻閱暢銷旅行類作品,卻往往才看到作者自序,就放回書架了。傳播學中有所謂的「The Least Offensive Theory 〈LOT〉」,大意是說,儘量不要在傳播內容中出現讓觀眾覺得被冒犯到的人事物,以免遭到觀眾排斥。就像有人看到政黨口水戰就轉台,對我來說,LOT的運作邏輯也相當簡單明確─只要看到自我標榜的文字馬上就起反感。所謂自我標榜的文字,並不是指自封為達人…之類的,這種清楚明白的文字,我無所謂,頂多不認同,倒是言辭中那種隱隱透露出來,視自助旅行為正統且高貴的旅行方式的這種態度,讓我無法接受。

總而言之,因著這個、那個,種種偏執的理由,先入為主地排斥旅行書。不過這種自我設限,在遇到了《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》後,我想會慢慢開始調整。

不可諱言,一開始的閱讀多少出於和作者的淵源,但基於對自己的誠實與善待,如果開卷後不合己意,絕對馬上捨棄─社交性閱讀不存在於我的閱讀遊戲中。那麼,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本書變成例外呢?一開始其實是被作者寫作的誠意所感動。開玩笑,在這個年頭出個旅行書還紮紮實實寫滿十萬字的,怕不多見吧?!當然我理解,量不等同於質,最最起碼,已感受到作者滿滿的心意。而細細思量轉變自己的觸發點後,我下了一個結論─恰如某些態度的旅遊書會惹惱我,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正是作者的旅人態度。從旅行前的精密規劃到旅行中種種奢華小願望的實踐,作者這種「精算後的放縱」態度,最是讓我欣賞。

也就是說,作者不是隨意隨便地走到哪、住到哪、吃到哪;相反的,行前會認真徹底地進行交通、訂房、飲食…等規劃。但做這麼多功課,不是為了追求「花費最小化」,而是要讓每分錢和每分鐘都能「效用極大化」,所以作者不會一昧想著省錢、節約,而是透過妥善規劃,來成就一套憧憬中的完美行程,同時又將計劃的樂趣也融入其中。隨著作者精算行程中的“乘車積分”、“住宿積分”,我彷彿也體會到那種不但「願望達成」,而且還「賺到了」的暢快滿足。

記得作者曾說過,往往是看了雜誌或網站的介紹,而埋下了再出發的動機。看完這本旅行書之後,我似乎也被啟發了─就讓我持續堆積對四國建築的憧憬,然後在未來某一天,時機成熟,開關啟動,成就出一趟私的旅行…

ninikitt

蘇菲公主:
作者自白為路癡,但卻成就了這樣一番驚人且經濟的縱貫日本大移動。向來覺得體內絕對少了方向感這條筋的我,敬佩之餘,不禁油然升起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自我期許,呼呼呼…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Great site loved it alot, will come back and visit again.
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