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uly 31, 2006

我是丐幫旅行家















《我是丐幫旅行家》 邱一新著 天下文化,2006

繼《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》之後,很短的時間內,又再度邂逅了另一本旅行書─《我是丐幫旅行家》。看來在我的閱讀偏執症減輕後,我的閱讀版圖有日益擴大之勢,呵呵。

那麼,這回又是基於什麼動機來閱讀這本書呢?

老實說,一開始壓根兒沒注意到這本書的宗旨是作者如何以“化緣”的方式,展開人生一場又一場、或華麗或瘋狂的旅程。起初我只是在舒服的排版吸引下,隨意翻到其中一個章節,然後在毫不設防的心理狀態下,被作者所闡述的省錢購物究極手法─「殺價不要臉」,給逗得直發笑,心想,「非得好好研究這枚狠角色的旅行方式呀」,於是把書帶回家。

完整讀完後,怪怪不得了,雖然偶有聽聞飯店或機票贊助的旅行,但像這本書作者執行到如此徹底的程度,倒也真是開了我的眼界。在作者主動、大膽爭取各方贊助的情形下,竟然通常不是不花分文或是僅僅動用少許盤纏,就能像個大富豪,住進世界各地奢華飯店;更神奇的是,還能像個探險家,來到普通人鮮少抵達的蠻荒之地─亞馬遜雨林,以及世界盡頭─南、北極。總而言之,憑著一個「敢」字〈敢要、敢開口、敢行動〉,作者幾乎可說是闖遍天下。

真不禁讓我感嘆,人有千百種,旅行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。這種窮和尚化緣旅行法的確相當吸引人,但我想,最要keep in mind的是,只要敞開胸襟、放膽去試,推開家門就可以是無限廣袤的大千世界。

ninikitt

Friday, July 28, 2006

相信颱風一如相信愛情

夏天,讓人期待的除了豔陽、沙灘、啤酒、比基尼,再怎麼說也不能少了颱風假吧!

一有新聞報導颱風成形,我就開始密切注意颱風動態,而當氣象局陸續發佈海上颱風警報、陸上颱風警報,一顆心更是揪在那裡七上八下,盼的無非就是放個颱風假。

颱風假對我有莫名的魅力。每逢颱風逼近,颱風假要放不放的節骨眼兒,我就雀躍不已,一邊發動念力全心相信這個颱風會帶來意外的假期,一邊喜孜孜的採買各式零嘴,有時兼租回多本漫畫。接下來就是守候在電視機前面,等待放假與否的最後定奪─當新聞跑馬出現「台北市明天不上班上課」的訊息,我就歡欣鼓舞,彷彿獲得愛人的回應;若是出現「台北市明天照常上班上課」,我則悵然若失,彷彿所愛非人。不過沮喪之餘,一如期盼下個男人會更好,我仍會提振精神,祈禱下個颱風爭氣點,讓我賺個颱風假。

坦白說,就算不必等到晚間十點新聞的宣佈,或多或少也可以推敲出明天會不會放假。往往同事看我如此期待,會故意潑冷水,「哎,看樣子也知道不可能啦!」這時我就會義正辭嚴地回答,「怎麼可以先放棄呢?我們應該要全心相信呀!!」

沒錯,面對颱風,我的一貫態度是:「相信颱風一如相信愛情」,相信這個颱風會讓我得償所願,一如相信真愛不死。不容許分毫懷疑,就算理智上有所遲疑保留,情感上,也要百分百投入,這是遊戲規則,同時也是玩家道義。

或許在這個年頭沒多少人會如此珍惜颱風假,更剩下沒多少人會由衷相信愛情,但我寧願選擇相信,就算是以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之姿。

ninikitt

蘇菲公主:
上聯:本島不歡迎體質貧弱之颱風,請增強或改道
下聯:本人不歡迎生性風流之男人,請專一或閃邊

Monday, July 24, 2006

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

《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》 Milly著 西遊記,2006

關於旅遊書,幾乎不曾單純為了閱讀而去閱讀。〈啊,話一出口馬上想到例外─我會閱讀村上春樹的旅行紀事,而且純粹性地當成作品來享受。不過之前可能也已經提過了,我小小閱讀遊戲中的常規,往往碰上村上春樹就會失靈,真是沒有辦法哪。〉

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結果,是基於個人相當偏執的理由。斯斯有兩種〈或三種?〉,照我直覺性的分類,旅行書也有兩種,一種是工具書,一種則是遊記。

工具類的旅行書,對我而言,純粹是目的性閱讀和行動性閱讀。所謂的「目的性」,就是旅行出發前的種種規劃,以製造理想的行程;而所謂「行動性」,就是旅行中必須隨身攜帶,以因應行程中,諸如找餐廳、找落腳地、甚至點菜、給小費…等各式狀況。換句話說呢,通常是在特定動機下,才會閱讀旅行工具書。〈順帶一提,這類旅行工具書不少,但實際使用後,高下立判,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Lonely Planet大致稱得上是這類書籍中的聖典吧!〉

相對於旅行工具書,遊記類的旅行書,閱讀的頻率更低。一來我偏執地認為,如果沒有要去某個地方旅行,就不用閱讀那個地方的遊記,不然讀了卻沒去,不是白忙一場。話說回來,如果去過某個地方,也不見得會想去閱讀相關的遊記。對我來說,旅行的心得或經驗是個人且私密的,萬一某個章節的內容褻瀆了我回憶中的最愛,那可是很受傷。

另一個影響我閱讀遊記的因素則是寫作者的態度。這當然又是另一番主觀認定,但偶爾在書店中翻閱暢銷旅行類作品,卻往往才看到作者自序,就放回書架了。傳播學中有所謂的「The Least Offensive Theory 〈LOT〉」,大意是說,儘量不要在傳播內容中出現讓觀眾覺得被冒犯到的人事物,以免遭到觀眾排斥。就像有人看到政黨口水戰就轉台,對我來說,LOT的運作邏輯也相當簡單明確─只要看到自我標榜的文字馬上就起反感。所謂自我標榜的文字,並不是指自封為達人…之類的,這種清楚明白的文字,我無所謂,頂多不認同,倒是言辭中那種隱隱透露出來,視自助旅行為正統且高貴的旅行方式的這種態度,讓我無法接受。

總而言之,因著這個、那個,種種偏執的理由,先入為主地排斥旅行書。不過這種自我設限,在遇到了《超完美!日本鐵道旅遊計畫》後,我想會慢慢開始調整。

不可諱言,一開始的閱讀多少出於和作者的淵源,但基於對自己的誠實與善待,如果開卷後不合己意,絕對馬上捨棄─社交性閱讀不存在於我的閱讀遊戲中。那麼,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本書變成例外呢?一開始其實是被作者寫作的誠意所感動。開玩笑,在這個年頭出個旅行書還紮紮實實寫滿十萬字的,怕不多見吧?!當然我理解,量不等同於質,最最起碼,已感受到作者滿滿的心意。而細細思量轉變自己的觸發點後,我下了一個結論─恰如某些態度的旅遊書會惹惱我,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正是作者的旅人態度。從旅行前的精密規劃到旅行中種種奢華小願望的實踐,作者這種「精算後的放縱」態度,最是讓我欣賞。

也就是說,作者不是隨意隨便地走到哪、住到哪、吃到哪;相反的,行前會認真徹底地進行交通、訂房、飲食…等規劃。但做這麼多功課,不是為了追求「花費最小化」,而是要讓每分錢和每分鐘都能「效用極大化」,所以作者不會一昧想著省錢、節約,而是透過妥善規劃,來成就一套憧憬中的完美行程,同時又將計劃的樂趣也融入其中。隨著作者精算行程中的“乘車積分”、“住宿積分”,我彷彿也體會到那種不但「願望達成」,而且還「賺到了」的暢快滿足。

記得作者曾說過,往往是看了雜誌或網站的介紹,而埋下了再出發的動機。看完這本旅行書之後,我似乎也被啟發了─就讓我持續堆積對四國建築的憧憬,然後在未來某一天,時機成熟,開關啟動,成就出一趟私的旅行…

ninikitt

蘇菲公主:
作者自白為路癡,但卻成就了這樣一番驚人且經濟的縱貫日本大移動。向來覺得體內絕對少了方向感這條筋的我,敬佩之餘,不禁油然升起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自我期許,呼呼呼…

Tuesday, July 18, 2006

廁所大不同

《廁所大不同》 妹尾河童著,林皎碧、蔡明玲譯 遠流,2002

妹尾河童的【窺視】系列,這一回的主題是廁所。

第一次接觸的妹尾作品是《工作大不同》,那一回的主題是拜訪各式各樣名人的工作場所,這一回的企劃重點則是聚焦在各式各樣的廁所。雖然場所不同,但同樣都是直率幽默的文字加上細膩的手繪圖,也同樣都在「特定場所」的討論框架之外,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觀點。我覺得這正是妹尾【窺視】系列引人入勝之處─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長,趣味盎然又配有精美插畫,因此可以像喝珍珠奶茶一樣,順順地、咕嚕咕嚕地一口飲盡;但同時,文章的細微之處又常不經意地出現角度新鮮、充滿好奇心的觀察,令人忍不住停下來,細細咀嚼順口奶茶中充滿Q勁口感的珍珠。

回到這本書的內容。食物有進自然就有出,廁所正是人們解決食物「出」的所在。不過真是有趣啊,每個人面對廁所的態度都不太一樣呢。有些人把廁所當做「機能性的場所」,速戰速決,解決了生理需求就離開,不會久留,但有為數不少的人可是把廁所當做書房、工作室、個人房間的延伸,在裡面進行五花八門的活動呢。除了在廁所裡閱讀文字之外〈從小說、雜誌、漫畫到購物型錄、火車時刻表都有〉,許多人習慣在廁所裡想事情,可能是進行寫作的準備,也可能是構思下一趟旅遊行程。更有人在廁所裡實際執行任務,查資料、打電話、折紙鶴、寫備忘錄…忙得不亦樂乎,甚至「就算在裡面吃飯也無所謂」。還有一些人則除了把廁所當做生理排洩的出口外,也把它看做心理排洩的場所,這些人會在廁所裡嘟嚷罵人、放聲大哭,總之是把廁所當做心靈療養、情緒轉換的地方。

其實仔細想想,在廁所裡進行的活動真的十分私人,畢竟一個人可以和其他人在同一個空間裡一起吃飯、一起睡覺,甚至也可以一起洗澡,但通常一個人不會和另一個人一起噓噓或嗯嗯吧!這樣看來,廁所真的是一個人最能享有隱私的場所,也難怪廁所除了和人的生理息息相關,也能夠和人的心理緊密結合,可說是蘊含著各式各樣的人生觀呢。

ninikitt

蘇菲公主1:
書中受訪的日本女性有時會不約而同地表示,之所以隨時隨地保持廁所的清潔是因為從小就聽祖母、媽媽告誡「打掃廁所會變美人喔!」幾次看到這個說法之後,壞心眼的我不禁開始想,這究竟是婆婆媽媽的金玉良言,還是企圖誘拐女兒分擔家務的外交辭令?姑且不論我是否錯失了變身美女的大好機會,如果未來有了女兒,我應該也會灌輸她這個概念吧,嘿嘿嘿…

蘇菲公主2:
你知道嗎,現代的時尚精品如寬簷帽、高跟鞋、斗篷等,一開始的功能竟是為了保護身體不被穢物污染。原來,在中世紀的歐洲,都市居民處理糞尿的方式就是大清早打開窗子,然後把自家排洩物往外倒到街上。這種作法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。就這樣,為了躲避從天而降和滿地堆積的「天然水肥」,寬簷帽、高跟鞋、斗篷…應運而生。時至今日,這些發明儼然已成為摩登女性的必有配備,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和任何穢物沾上邊。同樣是頭戴寬簷帽、身穿斗篷、腳踩高跟鞋走在歐洲街頭的貴婦,二百年前和二百年後的風情可是大大不同啊!

Thursday, July 13, 2006

Perfect

《Perfect》Natasha Friend著,Milkweed Editions,2004

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,純粹是被一整片的粉紅所吸引,好夢幻的封面呀,不禁開始想像裡面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內容呢…?

小說的主人翁Isabelle是一個十三歲大的女孩。十三歲,嗯,正值青春期的teenage,如果以英文邏輯來看,十三可是邁入teenage的奇妙數字喔,十一不是,十二也不行,畢竟是從thirteen才開始有teen的啊。這樣說來,十三歲,其關鍵性應該不亞於日劇「大和拜金女」中松島菜菜子認可的二十八歲吧。日劇裡的菜菜子相信,女人在二十八歲到達巔峰,過了就開始走下坡,所以二十八歲是決勝負的關鍵年齡。現實人生中,到了十三歲,加上teen的尾巴後,身分馬上變成「兒童以上、成人未滿」,所以再怎麼說,十三歲,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,儘管所謂的青少年時期,是這樣一個說大不大、說小不小,處境有點兒尷尬的人生階段。

十三歲的Isabelle在小說開始的第二章,就被母親送去參加團體諮商課程,目標是經由心理輔導來治療她的飲食失調症。Isabelle在公開場合吃得跟小鳥一樣少,但私底下每個夜晚卻會潛入廚房,一掃而空冰箱中所有食物,然後再蹲到馬桶旁,把前不久才吞進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。強烈厭惡自我的外在形象,永遠覺得自己腿太粗,屁股太大,於是必須壓抑食慾,但過分壓抑導致失控的狂吃,為了解決暴食的罪惡感,於是必須自我催吐,催吐後無可避免地又再次強化了對自我的厭惡…就這樣,少女陷入食物進與出的恐怖循環。

飲食失調症,這是Isabelle必須面臨的課題。除此之外,Isabelle的掛慮還包括學生餐廳的桌位安排,因為和誰同桌可是悠關個人在同儕中的身分地位。但無論如何,最最大、且難以啟齒尋求幫忙的難題終究還是─父親過世後「假裝一切沒事」的家庭。

小說的內容其實很平順(或平淡),很多議題只是點到為止,並不會很深刻、很深入地去探討,故事發展到最後,原本看起來沒有出口的死巷子,在十三歲少女的自我醒悟之下,終究有了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歡喜轉折。

充滿希望的結局。畢竟只有十三歲啊,還是pink一點好,什麼black or white or grey…還是等年紀大一點再說吧!

ninikitt

Thursday, July 06, 2006

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

《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》 村上春樹、河合隼雄著,賴明珠譯 時報,2004

對話。
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,小說家v.s.心理治療師。
兩個心靈之間的對話,村上春樹v.s.河合隼雄。

雖然村上春樹說,兩個人只是喝喝啤酒、吃吃美味的東西,「把腦子裡浮現的東西就那樣直接聊起來」,但倘若真以為會是隨意的閒扯淡、聊聊天,也未免太天真了。畢竟是兩個偉大的心靈啊,縱然再自我謙虛的表示不會用「困難的詞彙」,因為本來也就「不太知道那種東西」,但實際上對談的內容卻可是紮紮實實地從個體認同、選擇的社會態度…一直到當代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背後龐雜的歷史文化成因…,兩個夜晚的對話簡直就像是一場只有兩個人參加的迷你研討會。

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,對村上春樹這個人以及他創作的脈絡,得到了重新認識、重新理解的契機。彷彿自白般,村上春樹在對話中闡述了自己寫作的源起、精神和肉體的建設、思考的轉折,以及寫作過程的階段更迭…等等。

每次閱讀到這樣誠實坦率的文字,都會隱隱覺得不妥、有點兒不好意思,彷彿無意中窺視到了別人的內心世界。不過,村上的內心世界真的是引人入勝啊,僅僅藉由窺視的觸發,不知不覺間,也似乎讓人找到了某種解答,讓我確認了某種人生的方向。身處這快速反應、資訊過載的世代,我深切希望自己能夠體悟「當時間過去,那種大量直接的資訊像退潮般退去消失時」,「最後遺留下來的到底會是什麼」。

除了賜予我明白的智慧,也請賜予我不會錯過的力量吧!──對此,我暗自祈禱著。

ninikitt

Wednesday, July 05, 2006

After Dark/黑夜之後

《After Dark/黑夜之後》 村上春樹著,賴明珠譯 時報,2005

村上春樹,是我閱讀態度的例外,不是可讀可不讀的隨性狀態,而是一路跟隨的堅定信念。凡村上春樹必讀彷彿變為個人的閱讀傳統,無關潮流變遷,無關作品好壞,無關評價如何,這傳統的成型可追溯至大學時代,延續到今日,儀式必須照常舉行,不然無以為繼…

第一次和《After Dark黑夜之後》相遇是在一年多前的紀伊國屋,當時本來是打算在書店中打發約會到來前的零碎時間,不料卻看到了書架上的《After Dark黑夜之後》,顧不得約會在即,抓緊機會,第一時間就在店內或蹲或站地閱讀起來。一目十行、速戰速決的結論是─第一印象不佳。這號稱「村上春樹出道25周年,溫暖人心紀念代表作」,沒有打動我,同時我也不理解所謂的「村上大膽向自我的風格挑戰,村上向小說世界所邁出的全新一步」。總之,這不是一場令人驚豔的邂逅。

一年多之後,在隨機選擇的圖書館內和 《After Dark黑夜之後》再次相逢,我把她帶回家。J問,「不是看過且評價不佳?」我說,「我決定給彼此另一個機會再次認識」──這次我不囫圇吞棗,也不採用戰鬥閱讀姿勢,這次我要好整以暇,以從容不迫的姿態,正正當當地和 《After Dark黑夜之後》重新開始。

東京的午夜到清晨,故事以兩條軸線的形式各自向前延伸…。

其一軸線的起點是19歲的失眠少女。六個小時內,過去曾有一面之緣的青年、前女子摔角手的愛情賓館女經理、拋棄姓名藏身不見光賓館的打工女、不諳日文的中國妓女、暴起毆傷應召女的有條不紊專業人士,以及冷硬中國黑幫…陸續出現,在幽暗之中交織出形形色色的現實人生和各自的生存之道。另一軸線從失眠少女的昏睡姊姊身上展開。自發性陷入長眠的姊姊,成了名副其實的睡美人,而在存在不明的超現實空間中,監視器和不明男性的視線持續停留在睡美人身上…

看完了,我仔細想想,終究還是本可讀性很高的作品吧,但為什麼就是沒辦法產生以往的深刻感受?過去閱讀村上小說的經驗是危險的…一開卷就欲罷不能的我,總是在濃郁迷離似真是幻的情節中勇往直前、一股作氣推進到終點。但就像一口吞下一瓶烈酒誓必付出燒喉的代價,過度沉醉以致亂了閱讀步調的我,付出的代價是頭痛、胃痛、紅疹子或惡夢─生理總是迫不及待地呼應著心理,但也正是生理的種種不適,讓我得以證明確認我還在這裡,沒有被吸入書中的那裡,呼,好險。

於是我知道這次的閱讀經驗哪裡不同了,問題就出在讀完了之後,竟然安安靜靜、平平穩穩地從小說中全身而退。我想,我大概知道了為什麼評論家說這是部溫暖人心的作品。小說結尾,黑夜之後,黎明到來,失眠的妹妹結識知己,沉睡的姊姊即將甦醒。一切有了希望的可能─這不正是療傷系的特質?只是,仍難免想念過往村上小說中那種預期之外卻又讓人奮不顧身、無法保持安全距離的破壞系力量。

ninikitt

蘇菲公主:
倒也不是一昧地破壞,破壞之後往往意外地,也出現了治癒的可能,所以終究仍是療傷系的底子吧。只不過,本來就以療傷為目標的治療方式,對我來說,稍嫌溫吞;相較於此,根本放棄治癒,在棄絕過程中,種種內外在有形無形的破壞,更讓我著迷…

Sunday, July 02, 2006

第一次看球就上手

不懂足球。

絕非自謙,別說對於各隊戰力是一無所知,就連球員,恐怕除了貝克漢和羅納度,也叫不出其他的,差不多就是這樣一竅不通的程度。不過俗話說得好,「懂的人看門道,不懂的人看熱鬧」,遇上世足賽這種國際賽事嘉年華,儘管門外漢如我,也興沖沖地等待時機躬逢其盛。

但話說回來,不懂足球的人要怎麼看球才能看出樂趣呢?關於這個問題,我可是自行研發了解決之道,姑且將之命名為「第一次看球就上手」吧。經過實驗,不是我在老王賣瓜,效果可是滿點哪。為了讓其他不懂足球的民眾,也能找到看球的樂趣,這就野人獻曝為您說明如下。

「第一次看球就上手」,可以拆解為四式。

第一式:呼朋引伴。
個人將看球定義為社交活動。既是社交活動,當然必須要二個人以上同時同地進行,而且個人以為是愈多愈好。正所謂「人多好辦事」、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…咳咳咳,不好意思扯遠了…我的意思是,縱使不懂球,但「輸人不輸陣」,號召個三五人聯袂看球,氣勢上就會硬是領先一步。雖說多人聚集在一處看球,是有一不小心擦槍走火衍生事故的可能,但再怎麼想,一個人在家看球未免有點兒孤零零、冷清清;換句話說,一個人看球雖很安全但不適切,還是大陣仗、熱血沸騰點好。

第二式:注意風水。
成功「呼朋引伴」後,只達到了人和,還必須考慮「地利」,也就是必須慎選看球地點。個人認為頗負盛名的Sports Pub是滿不錯的一個選擇。既是Sports Pub,當然有專業的播放設備,如衛星直播、大型投影…等,視聽效果馬上加分。另外,承接「愈多人愈好」的觀點,每逢重要賽事,Sports Pub必定萬頭鑽動,臉上塗抹油彩或身著識別系統的球迷,三不五時還會主動喊口令、呼口號,帶氣氛,哪怕你原本心如止水,也保證變得洶湧澎湃喔。

第一式和第二式主張的是外在客觀條件,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三式和第四式,則強調內在主觀條件。

第三式:選邊站定。
好,當人對了,地方也對了,這時就要選邊站定。正如同看電影時,我們喜歡找出自己能夠認同的角色,看球亦是如此。儘量在球賽開始前就選好自己支持的隊伍,敵我分明之後就應援到底吧!你會發現,當有了支持的隊伍後,看球突然有了焦點,不再眼花撩亂,無所適從。要選擇幫哪個隊伍加油,不見得是經過理性思辯,對於不懂球的人來說,可能更是一種直覺、一種衝動,像我就基於相當搬不上檯面的理由,在德國 V.S. 阿根廷時,選擇了支持阿根廷。特別提醒的是,選邊之後的後續重點是「從一而忠」,也就是說,不要在球賽開始後,又因為其他什麼原因而想換邊站。像我選邊站好後,差點就在聽了德國隊教練帥氣的外號─「金色轟炸機」以及看到他帥氣的外型,而一度萌生倒戈之意,不過轉念一想,如果老是這樣換來換去,豈不敵我不分,失了重心,所以還是堅持最初的選擇。

第四式:全心投入。
「第一次看球就上手」的最後一式是「全心投入」。所謂的全心投入就是專注且移情,包含的面向如:默記重要球員或心儀球員的姓名或號碼,設法讓自己和自己支持的球隊感同身受…等等。如此一來,當球評喊到控球球員的名字時,你不會鴨子聽雷,當球員進球或成功搶球時,你能大聲歡呼,而當球員攻勢被阻,或傳球被擋時,你能搥胸頓足。總之全心投入後,你就能徹底體驗身為人的各種情緒變化。

實地演練上述四式後,保證你整個人就像搭了雲霄飛車,特過癮。以上是個人小小的心得分享,期待下次的共襄盛舉唷。

ninikitt

後記:
2006/6/30 德國 V.S. 阿根廷。台灣時間晚間十一點開賽。雙方你來我往、相持不下,1:1的戰況持續到延長賽,只好PK決勝負。最後比數4:2,德國讓阿根廷哭泣。

凌晨二點多步出Brass Monkey,耳聾聲啞,但身心皆high。大感動!

第一次完整看球就看到這麼精彩的,Lucky~~~當然囉,如果自己支持的球隊能獲勝,那就更完美了〈小貪心,呵呵〉。